当前位置:笔趣阁-笔趣屋-笔趣阁小说网>历史军事>舍弟诸葛亮> 第99章 孙策的五层应对博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 孙策的五层应对博弈(2 / 2)

这个新问题一抛出,张纮倒是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需要思索对策。

好在一旁的张昭始终旁观者清,已经冷却好了,连忙开口道:

“将军,此事倒是不必太担心。我以为,此番我们去许都,恰恰应该少提刘备,甚至同时尽量别提及王朗。

一来,如果我们提了刘备,曹操却依然不提防刘备,则刘备必为扬州牧,而王朗也必正式投效刘备。到时候刘备奉旨讨伐袁术,我们再跟他们交战,不附逆也会沾上附逆,大义名分有亏。

二来,若是我们提了刘备、曹操也确实忌惮了刘备,那曹操肯定要提防王朗被刘备招纳,到时候就会另外下旨,确认王朗的官职,或给王朗另加将军号,令他安堵地方。

而王朗如今的官职,是三年前、天子尚在长安时所封。当时将军凭袁术号令来江东,所占的大义名分便是‘天子于长安时所封官职,皆是西凉狗贼挟持之下所发乱命,并非天子本意’,所以将军才能一路凯歌、驱逐长安所封牧守。

包括当年长安朝廷以马日磾巡狩关东、招抚诸侯,袁术竟敢直接扣下马日磾,取天子巡狩符节传达己令,也正是依据的这一点。

所以,只要天子东归后,没有重新提起给王朗封官,那王朗的地位,假以时日就还能争议。若是天子东归后,再有旨意提到了王朗的官职,那就等于一并追认了前职,届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王朗是长安乱命所封?

因此现在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朝廷和天子忘了王朗,千万别追认前命,提都别提到。”

张昭这番话,终于一言点醒梦中人,让孙策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确实鲁莽了些,在抓取大义名分这个问题上,二张比他成熟太多了。

当年他能靠着袁术之命肆虐江东,最初的政治依据,就是东汉的关东士大夫,普遍觉得西凉人连人都不算,只是一群禽兽。所以董卓李傕郭汜控制皇帝时的圣旨,统统都是废纸。

但李傕是国贼,曹操现在可还不是国贼呢。刘协东迁之后,中间有那么两三年,朝廷圣旨的效力和名声,是有过短暂回升的。

换言之,如果用后世人的上帝视角来看,196~198年发出的圣旨,比192~194年发出的圣旨,名声和效力明显要好一大截。后来要等衣带诏爆发,许都朝廷的圣旨效力,才重新跌回长安时期,再也指挥不动地方牧守。

可不能在圣旨效力回升期内,提醒皇帝想到王朗啊!这时候要尽量让王朗变成一个透明人。

否则就成了王朗手上原本只有一道没人见证的打印遗嘱,结果你非要提醒遗嘱人想起来、去换成公证遗嘱。那跟王朗打官司的相对方,不是在自己找不自在吗?

“可恶!刘备和关羽为什么会恰好只占我那么一点便宜,然后又点到即止、见好就收。难道那诸葛亮连这一点都算到了吗?如此黄口孺子,应该不可能吧?只是他运气好吧?!”孙策内心极为不甘,但又没什么办法。

吴景连忙在一边当和事佬,安慰孙策:“那孺子就是运气好罢了,我看,那诸葛亮无非是少年得志,不知轻重进退。听说许都朝廷封了诸葛瑾为丹阳太守,又封诸葛亮为丹阳郡丞。

诸葛亮肯定是想自作主张、撺掇关羽先斩后奏,这样夺下芜湖,他就能以芜湖为治所,实际上任了。他那大哥诸葛瑾,也能正式走马上任。

毕竟诸葛家此前只是碰巧征服了祖郎那山区六县,他总不好在山越人的地界上称丹阳太守吧?而芜湖是他们占领的第一个汉人聚居的、富庶的丹阳郡治下县城。他们想用芜湖来装点门面,完全就是少年心性。”

孙策被舅舅这么一劝,得知诸葛瑾诸葛亮只是少年得志猖狂,而非老谋深算,他的气也就消了一些。

嘛的,不跟那些下手没轻没重的黄口孺子一般见识!

另一边,吴景和张昭该说的都已经说完,张纮也终于冷却好了,又组织了一段关于后续发展的规划,便也顺势奏道:

“将军,只要此番我们遣使进京时,尽量不触及刘备,更别提醒陛下想到王朗,那么后续纵然刘备试图封堵我们分尸袁术,我们也依然有点发展空间。

首先,王朗虽是汉臣,可那严白虎并不是,严白虎完全是山越乱贼,谁打严白虎都是替天行道,人人得而诛之。

如今我军首要目标,正是对付严白虎,所以眼下这半年内,刘备和王朗是否有大义,不影响我们的行动。半年之内,若是严白虎被彻底平定了,到时我军也必然疲惫,连年征战,便是休整一年半载又如何?

到时候,王朗僻处海角,我们完全可以慢慢再搜集开战借口,比如真到了那一天,可以发现严白虎余孽有投奔王朗、而王朗也收降了。

甚至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吴郡境内山越作乱的借口,栽赃到王朗头上,说这些吴郡山越贼就是受会稽境内的山越贼遥相授意作乱的。到时候再平王朗,岂能没有借口?而刘备若想分尸袁术,到时候肯定也腾不出手来,我们彻底肃清后方,再跟刘备撕破脸不迟!”

孙策终于眼神彻底亮了,张纮帮他找到了不被朝廷大义束缚,继续统一除了刘备以外其他江东势力的借口。

既然如此,他也不是不能考虑先挑软柿子捏。

“好,那便如此决定了!这次被刘备和诸葛家暗算,这个暗亏我就暂且隐忍了,去许都时也不会提起!但愿皇帝也别想起王朗的存在!

只要澄清我们孙家也是大汉忠臣、此前听从袁术,不过是因为天子被李傕郭汜挟持,我们只反西凉禽兽,不反其他朝廷忠臣!说明了这一点后,曹操肯给多大的官,就给多大的官吧——谁愿为使?”

孙策刚一发问,二张对视一眼,张纮立刻主动请命:“我愿为将军分忧!”

张纮在孙策手下,属于搞外交比较强的,历史上他也为孙策出使过许都朝廷。

然而他这次的请命,却被老成的吴景、朱治稍稍劝阻了一下。

吴景等人也不担心张纮的能力和忠心,只是担心他的安全,便指出道:

“子纲才干舌辩自然无碍,可如今刘备咄咄逼人,诸葛家据说也受曹操信任。万一朝中有跟他们关系不错的大臣作梗,子纲名浅官小,怕是会有危险。

我军毕竟还背着附逆袁术的恶名,这第一次遣使入贡,舌辩才干尚在其次,关键是要找个名动天下的大名士,这样刘备和诸葛家才不好阻挠。”

孙策一想也对,如今这局面,使者的名声确实比真才实干要紧,等沟通桥梁搭建起来后,后续才是才干先行。

孙策便随口问:“那舅父以为何人适合?”

吴景:“不如请如今寓居丹阳的华歆华子鱼吧。华子鱼天下名士,谁不敬仰?刘备和诸葛家再包藏祸心,也不敢对华子鱼下手。而且听说当初朱皓死后,朝廷就犹豫过是否让华子鱼接手豫章太守。

后来是诸葛瑾横空杀出,把他那污名狼狈的叔父洗白了,强行替代了华子鱼。想来华子鱼对于诸葛玄阻他前途,也必有怨气,如此他必会卖力为我们奔走。”

孙策点头:“华子鱼的名声确实足够了,只是担心华子鱼贪慕清贵,此番去了京城,万一曹操授他官职,他就留下做京官、不再回江东为我所用,又该如何?若是让子纲去,子纲心如匪石,必然能回来。”

对于这个问题,吴景也没法回答。

最后,孙策委决不下,还是亲自召见了华歆。而华歆被问及后,也果然坦荡回答:“我纵然留京,能为将军出力之处,不亚于留在江东。许都但有人攻讦将军,我也能为将军辩白。”

孙策听完,这才下定决心。看来华歆是既想要清贵的朝廷公卿任职机会,还愿意私下里接受一份“孙家驻京办主任”的好处和使命。

既然如此,那也就罢了,或许大名士的使用方法,本来就是这样的吧。

孙策一咬牙,让张纮写好奏表,然后托华歆上路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