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 爆米花(2 / 3)

王国良吐出来一口烟,打出一张牌六,说道:“辛苦确实是辛苦了一些,但是他们厂里必要的防护措施也还是有的,再者说每个月还有不少的补助。先干着再说,有机会了再想办法。”

便饭,北方人叫“蹭饭”或啜一餐,上海人则称为“留饭”。前者很带点被动,而“留饭”则是十分主动,很有邀留、款待的盛情。

留饭也是老上海人家普遍的待客之道。吃饭时光让客人空着肚子离开是十分让主人不安的,所以一定要留饭。

上海人一直视“饭”为十分重要金贵的,连“生计”都称为“吃饭”。小孩更是被从小教育为不可剩饭碗头,饭要扒吃干净,否则是“罪过”。

所以上海人对“饭”,一直有种尊敬和珍惜。每每为客人盛饭,总要盛得铺铺满满冒尖,还要压一压再盛,简直是像吃好了去卖拳头一样。但对上海百姓,那是一种真心好客的表现,希望客人吃得饱饱地离开这里。

上海人待客,热情周全。自己平时再节俭,待客却一点也不肯马虎。这份南方人少有的豪爽,就叫海派。

上海人海派表现,许多人仅理解为洋腔洋调,其实,上海人有其十分豪气坦诚的土气,特别在待客上,那是一种如泥土般温暖的土气。

留饭是构成海派之礼的基本内容,也是一种最轻松悠闲的百姓社交。一般客人都心领了主人的诚意,但大多还是告辞的。除了实在相熟或者真觉得意犹未尽,谈锋正健,主人一再苦留,一片诚意不是虚留,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主人,特别主人家的老人,会频频往客人碗里夹菜,完了还要故意连菜往饭里戳几下,意在菜已到你碗里,可要全部吃光。真正老上海饭桌上,可以讲,全然没有那种拿腔拿调的餐桌礼仪,只是满桌的盛情和好客之风。

当然,在宴席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是家里饭桌上没有礼仪,但有的地方也十分讲究:小孩子一定要等大人夹菜,切不可横空越过桌面去那头夹菜家里最年长的必朝南坐,有重要的客人时小孩子都不能上桌,怕失礼于人。先用完的药用筷子连连向同桌其他人打招呼:“慢用,慢用”其他人则答:“用饱,用饱”

上海人留饭,主要在一份情,而不在菜肴的多少。“小菜没啥,饭要吃饱!”这是老派上海人劝客的常用词。

再讲,能留下便饭,即意味着你可是在他人家庭暂成一员,共同进餐,那是一种即兴的非计划内的行为,但一样被另外一个家庭欣然接纳,一起参与。这份交情,就是油盐酱醋炒出来的,主客双方交情,就此又深了一层。

所谓交情,就是这样点点滴滴汇聚而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