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笔趣屋-笔趣阁小说网>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五百六十一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六十一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1 / 2)

永乐大典,包罗万象,是大明最大的百科全书,这就是大明具体的、现实的认知边界。

永乐大典这类型的书,在历朝历代都有修撰,这种书叫做‘类书’,就是分门别类,对过往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纂,同时订正之前的认知错误,最终修撰而成。

类书这一种资料性的大型书卷,不是说修出来就是永例,世世代代都照此遵行,是需要时时增补的,比如永乐大典,在嘉靖年间曾经重新订正过一次,南京国子监祭酒陆可教,在订正之后,请求朝廷刊刻。

没钱,是大明没办法将其大规模刊刻的原因。

张四维拿到这个活儿之后,就一直不怎么认真干,光想着朝堂狗斗,对刊刻之事并不热衷,张四维标本化后,张居正接受了这份工作成为了总裁,用了十年时间将其付梓刊刻。

张四维哪怕是认真做点事儿,也不至于标本化了。

“陛下,臣进订正勘误诸详之处,还请陛下过目。”张居正俯首说道。

“准。”朱翊钧点头说道。

小黄门端上来一个盘子,盘子上放着十六卷书,朱翊钧伸手拿过了这些书卷,跃跃欲试的问道:“就订正了这么多吗?”

“这是目录。”张居正低声回答道。

“啊?订正勘误的目录啊。”朱翊钧笑了笑,打开看了看,订正勘误的内容很多很多。

第一大方面,主要集中在了算学和格物,比如水的自然循环,比如大气压,比如压强压力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液压原理、蒸汽机等等,这是大明皇家格物院的辉煌战果。

第二大方面,主要集中在农学,在这一部分出现了大量拍马屁的话,因为农学方面对过往农书的整理、编纂注释,都是年轻的帝王和宝岐司诸官夜以继日,用十余年的时间完成的。

《万历农书》那是皇帝亲手写出来的,记载了许多种新的农作物。

对永乐大典农学订正勘误过程中,诸学士对毛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勾勒,畜牧在现在还包括在农学的范畴之内,并没有单独划分科目。

“这一部分是不是拍马屁的话太多了些?”朱翊钧看着那些个肉麻的阿谀奉承,就是一脸的嫌弃,这么不要脸的话,他这个皇帝看了都害臊,也不知道这些個读书人是怎么写出来的。

“陛下,有没有可能这不是谗言媚上?臣看过了,都是信实而已。”张居正眨了眨眼说道:“陛下在农学上的贡献,大家都是非常认可的,连海总宪都认为说的并不过分,评价非常保守了。”

张居正还是把擅长骂皇帝的海瑞拉了出来,海瑞骂皇帝,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道爷以名长生,生生世世都翻不了身。

在海瑞看来,参与订正者,对陛下的评价是保守,非常克制,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溢美之词,甚至不是中肯的评价。

“从万历初年的番薯,到玉米,再到安东尼奥献上了新世界海量的种子,甘蔗、橡胶、棕榈等等,宝岐司育种,农书编纂订正,再到牧草,以及水肥的出现,这一件一件的事儿,都是臣亲眼目睹,臣以为不是谗言。”张居正直接举例。

亲事农桑、而且擅长种地的皇帝,也就只有太祖高皇帝了。

这也是大明皇帝对安东尼奥颇为青睐的缘故,安东尼奥带来了许多的种子,这的确是投其所好的献媚,是为了皇帝的投资。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现在安东尼奥收获了葡王王位。

“也就是嘴上说得好听,心里指不定怎么骂朕不务正业、喜怒无常呢。”朱翊钧摆了摆手,继续看着手里的订正详情。

朱翊钧对文官的警惕之心从未有片刻的松懈,这就是个永远也不可能解开的死结,都搞到刺王杀驾、大火焚宫的地步了,还要朱翊钧如何去相信?

用鲜花锦簇歌功颂德编织信息茧房,可是清流名儒们的拿手好戏。

朱翊钧才不上当。

对永乐大典的订正,第三个主要方面则是集中在了医学,解刳学的迅猛发展,让医学变得规范了起来,许多事情都有了眉目,在这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里,解刳院这种异类,的确给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这方面,大明的士林那是一边骂一边又要到惠民药局去看病,很典型的放下碗骂娘,口嫌体直。

第四个方面则是关于军事方面的记录,主要是对各种火炮火铳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比如主流的鸟铳、平夷铳、燧发火铳、骑铳、碗口铳、虎蹲炮、子母炮、大将军炮、六斤九斤十五斤三十斤各型舰炮、战座船、三桅马船、五桅过洋船、快速帆船等等,都在度数旁通之下,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大明对火器的器重前所未有的高,这是大明从西洋贩售了大量的硝石入明,可以大规模量产火药的结果,也是大明对火器列装孜孜不倦追求的最大底气。

最后一大类就是海洋相关,永乐大典是永乐五年修成,郑和是永乐六年下的西洋,所以永乐大典上没有过多深入的航海技术,嘉靖三十年,郑和出使水程旧案并未找到,也没有增补。

而万历年间的付梓刊刻,算是补足了这方面的缺陷,航海技术里包含了大明的天文知识,比如岁差进动等等,晦涩难懂,所以增补内容,尤其是技术相关,都是用俗文俗字,就是为了尽量表述清楚和明白,不发生歧义。

“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阶级论、天择人择优胜劣汰论呢?”朱翊钧翻看着奏疏,还有缺失,政经大思辨的产物,居然都不在永乐会典的订正目录之中。

蒸汽机这类的工学的机械是保密的,所以永乐大典不详载,这是朱翊钧要求的。

专利技术要逐步的放开,眼下单匹的价格还是太贵了,处于大力出奇迹的阶段,还没有到商用的地步。

张居正赶忙说道:“额,陛下,这些已经刊行天下了,而且,这些放入《大明会典》更加合适。”

“朕以为额外补入永乐大典为宜。”朱翊钧还是有些执拗,一心要把这些政经类的放到永乐大典之中。

其实这类的政经思辨更适合载入大明会典之中,大明会典是法典,永乐大典是类书。

“臣愚钝。”张居正不理解为何陛下如此坚持。

“因为它叫《永乐大典》,先生,永乐,祖宗成法。”朱翊钧给出了关键字。

其实目的很简单,请祖宗帮忙背书,至于朱棣同不同意这个问题,等到年终太庙祭祀的时候,朱翊钧再问问就是,朱棣答应没答应,解释权在大明皇帝的手里。不说话就当是默认了。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臣遵旨。”

是遵旨不是赞同,修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张居正觉得把政经类的书籍放入永乐大典内,多少有点不伦不类,但是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遵从了,陛下其实有些料敌从宽,现在把这些托庇于祖宗,日后翻烧饼的时候,阻力会更大一些。

“臣有《永乐大典简要本》呈送,简要本就是择最重要的内容编纂成册,共计三十二卷,呈送陛下御览。”张居正对永乐大典进行了简要,万历本永乐大典共计23000卷,亿字,一个书痴,穷经皓首也不见得能读完。

粗略翻过那不算是读书。

整个永乐大典的刊刻,住坐工匠就有三经厂木匠一千四百余人,参与付梓刊刻总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人。

没有人能够读完永乐大典,张居正也没看完,所以,他选择了择其最重要的方面,进行了简要。

三十二卷就是他从这些浩渺无垠的书籍里,精心挑选出重要的内容进行更大规模的印刷,比如医学的卫生简易方;工学的简单农具制作和应用;天文则是日心说、星图与航海;地志则是大明堪舆和各地的风物志;农学里是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与食用;

最重要的就是格物图说,里面记录着五经博士们对万物无穷之理的解释。

简要本里有超过1600副插画,格物图说一卷就有700副插画。

如果读完了简要本,想要继续寻找更加详细的内容,再到类书中寻找记载不迟,如果仅仅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这三十二卷简要本绰绰有余了。

张宏端着第二盘子书走了过来,这上面放着三十二卷书,每一卷都是用棉纸制作,翻开书页还有淡淡的墨香,字迹极为清晰,官刻本的书籍,质量自然没话说。

朱翊钧手里这一套《永乐大典简要本》是有注释的,是张居正亲自批注的,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去请教五经博士。

张居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皇帝的身上,希望皇帝能带领大明继续走下去,让大明从泥潭里抽身,至少不要在陛下手里走向灭亡。

朱翊钧查看了一番,笑着说道:“先生大才也!辛苦先生了。”

永乐大典正本的付梓刊刻,代表着它从宫廷藏书变成了刊行天下的丛书,正本的价格极为昂贵,而且是订单式的,想要收藏的势要豪右之家,到各地的皇庄奏闻,交纳三成的定金,确定要买,才会开始刊印,就像是之前造船厂为泰西生产五桅过洋船一样,先收定金,提船加钱。

朱翊钧打算先印二十套,给南衙一十五省四大总督府,各收藏一套,算是工具书资料库,供人借阅。

万历本永乐大典共计23000卷,最终的定价是五万银一套,这个价格是极为昂贵的,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的共计十卷,作价二两银子一套。

但是考虑到刊印量的问题,就是定价五万银每套,依旧是无法收回成本,毕竟雕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刊刻永乐大典正本,注定是个赔本的买卖。

朱翊钧是这么认为的,这类的书,在他看来,根本卖不出去几套,真正火爆的应该是《永乐大典简要本》才对,三十二卷的阅读量并不大,当作是初步了解世界的读物,完全足够用了。

《永乐大典正本》在万历十二年开始刊印天下,而简要本在六月底就可以刊刻上架了,三十二卷书作价六两银子,这仍然非常昂贵,但是相比较五万银每套的正本,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

但很快朱翊钧就发现自己错误的预判了永乐大典正本的畅销,这玩意儿三经厂刚刚放出消息可以预定了,以天一阁为首的藏书楼,立刻闻讯而来!

天一阁等藏书楼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永乐大典刊刻的进度,早早就准备好了银子。

到六月底的时候,永乐大典共计收到了一百四十七套订单。

这里面藏书楼购买,属浙江南衙最多,山东河南山西紧随其后,让朱翊钧十分遗憾的是,云南贵州广西三地,连一个都没有,算是从侧面反应了大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