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秦始皇嬴政(2 / 2)

秦大臣等互相议论,多怪秦王背母忘恩,未免过甚,就中有几个激烈官吏上疏直谏,请秦王迎还太后。秦王政本来是个刻薄少恩的人,一阅谏书怒上加怒,竟命处死谏官,并榜示朝堂,敢谏者死。还有好几个不怕死的再去絮聒,徒落得自讨苦吃,身首分离。总计直谏被杀者已有二十七人,这时茅焦对秦王说“欲取天下,必尊孝道”,秦王这才把母亲放了出来,让她充当了一个可以让秦王尽孝的人物。

吕不韦回到封地洛阳之后足不出户,想在此安度晚年。不料有一天秦王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上写道:“君与秦究有何功,得封国河南,食十万户?君与秦究属何亲,得号仲父?今可率领家属速徙蜀中,毋得逗留!”

吕不韦览毕来信不由泪下。心想我是你的父亲啊!你还问我究属何亲?没有天哪有地?没有我哪有你?意欲上书申辩,转思父子关系统皆暧昧,未便明言,倘若唐突出去,反致速毙。想了又想,他觉得就是说明自己是他的亲父,秦王也不会承认,更不会和他去做亲子鉴定!当晚吕不韦便喝了鸩酒,须臾毙命。正是:

任君用尽千般计,

到头仍是一场空。

吕不韦死后,秦王又下了一道圣旨:凡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官员,一律免职,流放他乡。没有参加葬礼,但与吕不韦生前关系密切的官员,保留官职流放他乡。吕不韦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得入朝做官。

秦王稳定了内部以后,即着手对关东六国用兵,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宏图。

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燕太子丹十分要好,可是太子丹却夺走了他的初恋情人(笤笤,赵王的女儿,赵国第一美女)。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燕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丹很不友好,所以燕太子丹逃归本国。归来后就寻求刺客刺杀嬴政,可是这个刺客到哪儿去找呢?

后来大家都知道,燕太子丹选中了荆轲。

燕太子丹刚得到荆轲的时候,开心得不得了,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而且对荆轲体贴入微,无所不应。有一次荆轲觉得一个歌姬的手很好看,不小心夸了一下,当天晚上燕太子丹就把这个歌姬的手送了过来。

歌姬的手送了过来,那歌姬呢,当然是疼晕过去,荆轲喜欢的是活人的手,你把它砍下来算什么呢?所以燕太子丹也是混账!

当秦军逼近燕国的南部边界时,太子丹连忙去找荆轲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来攻打燕国,我虽然想一直这样侍奉足下,可是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

荆轲听出他的话音,这是在催我啊!其实我不是不想去,可我得有接近秦王的机会啊!

不过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荆轲想了一个主意:“拿樊于期的脑袋加上燕国督亢地方的地图当见面礼,秦王一定会接见我,我就有下手的机会了!”

“真的”太子丹握住了荆轲的手“这件事要是成了,我就是将燕国交给你也心甘情愿!可是樊于期将军从秦国来投靠我,我不能出卖他啊!”

荆轲一听什么话也没有说。

太子丹又为荆轲找了个帮手——秦舞阳,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后代,十三岁就敢杀人,一般人都不敢正眼瞧他。

转眼又是五个月过去,太子丹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又去催荆轲,荆轲不高兴了,他说:“我在等一个朋友,根本就没有不去的意思。秦舞阳我怕不行的,既然主子一定要马上行事,那好吧!”

于是荆轲来到樊于期的住处,对他说“我就要去秦国杀秦王了,想借阁下头颅一用,可以吗?”

樊于期一听客气地说:“秦王当杀,我的脑袋兄弟尽可以拿去用。”说完拿剑一抹脖子,切口还是齐整的。

太子丹听到消息免不了伏尸而哭,哭完把樊于期的脑袋装进盒子,又把事先特地买来的“徐夫人匕首”送给荆轲。徐夫人匕首本来就锋利,太子更让人把匕首烧红,放到毒液里蘸,无论是谁只要碰上一点,立刻流血而死。

初冬的季节,一片肃杀之气,黄叶满池,衰草漫天,冷冷的易水河边。太子丹穿着白色的衣服为荆轲送行,荆轲仰天长啸: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完,荆轲和秦舞阳揣着樊于期的脑袋、督亢地方的地图,地图里卷藏着徐夫人匕首,向秦国方向驶去,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

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功败垂成!

荆轲迟迟不肯行事,依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要等待一个助手。但是太子丹已经等不及了。那么,荆轲到底在等待谁呢?

遗憾的是二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此人存在。

后人推测这个人可能就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荆轲失败后,高渐离一心想为他复仇,恰好秦始皇听说他击筑技艺高超,于是召见高渐离。有人告诉秦始皇,“这个人是荆轲的好朋友。”但秦始皇既想听高渐离的音乐,又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再让他击筑。

高渐离双目失明后,秦始皇以为这下太平无事了。可是老高很执着,他把铅放进筑中,在进宫靠近秦始皇时,举筑袭击。

可惜瞎子总归是瞎子,一击不中,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秦始皇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六国的人,而荆轲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到底是不是高渐离,那真是一个千古之迷!后人有诗叹曰: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秦。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后来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天下由此一统。

秦王一日坐在宫中,想起天子名称古代以来随时不同。如三皇称皇,五帝称帝,夏商周三代皆称王。秦国本是诸侯,到战国时代,便随各国一同称王,王之名号已不足奇。况史官常说世运有升降,王不如帝,帝不如皇。现在天下一统,若不趁此时改换一个极尊贵的称号,何以表示成功流传后世?主意已定,一宵无事。

到了次日早朝,文武百官齐集阙下,秦王驾坐金銮宝殿,钟鼓齐鸣,御炉香绕。群臣拜舞已毕,文东武西分立两旁。文官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诸人。武将有蒙恬、王贲、王离诸人。一个个衣冠齐整,剑珮铿锵,真是新朝气象。秦王见群臣分班已定,便商议改号之事。丞相王绾说:“三皇五帝虽然是天下共主,可他们实际上占领的土地不过方圆千里。自商周起,称‘王’者才真正拥有了天下,而且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维持七八百年。所以说还是‘王’的称号最好。”嬴政听了却不以为然。他说:“商朝七百年、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么,我要的是万世永传的朝代。”这时李斯开口了,他说:“如今四海之内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的功绩自然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认为陛下可称泰皇。”嬴政听罢连连点头:“依我看‘泰皇’仍没有多大区别。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乃“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之意。”

秦王说完又想:谥法本周公所作,凡人死后,按其一生行事,加上谥号。为好人者得好谥,为恶人者得恶谥。纵使贵为天子,死后亦不免受人评论,试看周朝幽王、厉王即是榜样。我现在活着无人敢下议论;到得死后反要落人褒贬。又说死后是非谁管得?我偏管得!因决意废去谥法,下一诏书道:

朕闻上古之人有号无谥;中古人死,乃以生平品行定谥。如此,是子可以议父,臣可以议君也,甚属无谓,朕所不取。所以从今以后除去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子孙依数计算,由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后人读此诏书,见始皇欲传国至万世。谁知二世即亡,都笑其愚。!--over--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