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泥泥狗(1 / 3)

!--go--

我和师傅有幸参观了汝阳刘毛笔的制作工艺,接着又在项城玩了几天,师傅接了个去淮阳的活儿,于是简单地收拾了东西就出发了。

淮阳县现在更改为了淮阳区,距离项城也就一个小时不到的路程,所以很快就到了地方。

师傅说淮阳这边的太昊陵,每到二月二龙抬头或者其他重要节日的时候,太昊陵门前的广场上的庙会都会摆满了摊位,前来太昊陵祭拜、祈福的人也会相当的多。这些摊位上有卖“古玩”纪念品的,有卖神像祈福用的,也有卖大小不一、甜咸口味压缩馍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玩具、泥塑。

“泥塑是我想的那种用黄土捏的吗?”

“我说的泥塑和你想得不是同一个,我说的这个泥塑是淮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么厉害?快讲给我听听”

今天的事大概下午才开始,所以师傅干脆在我的催促中和我大致讲了一下关于淮阳泥塑的事迹。

说起淮阳泥塑,好多周口人应该没有多大映像,但如果谈起淮阳泥泥狗,周口人那是家喻户晓。

淮阳泥塑又叫淮阳泥泥狗,更有别名“陵狗”或“灵狗”之称。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人文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公约200余种。

淮阳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虚幻、神秘,在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淮阳“泥泥狗”》中精选出200余种“泥泥狗”作品,系统的反映了这一项颇具原始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

淮阳古称“宛丘”和“陈”,苏轼当时到达的陈州便是此地,因此地居淮水之阳,故称淮阳。

传说淮阳在上古时期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旧都。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记载:“陈,大昙之墟也。”,《五帝纪》中也曾记载过:“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记天而王;都宛丘”。《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载:“太昊伏羲氏作都于陈,葬于陈。”

所以到现在也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太昊陵是伏羲故都,太昊陵里面葬着伏羲,有个伏羲墓。每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就会有很多人不约而同的驱车赶往太昊陵,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想要上头香进行祈福,以求一年内风调雨顺。

据《陈州县志·卷二·民俗》记载:“二月二日,黎阴,用灰圈地作国形以兆丰年。儿童击瓦台,是日居民指大笑陵进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击为古代盛酒之陶器,覆之则为乐器,相传为葛天氏所作。

如果你赶到庙会的时候,或者你刚好赶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来到太昊陵参观游玩,那么你将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整个太昊陵里面的人们在行走时都是你贴着他,她挨着你。在太昊陵里可以看到伏羲和女娲像,旁边的另一座屋子里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石龟。

相传女娲和伏羲本是一对兄妹,奈何女娲和伏羲两情相悦,上天看不下去要抓女娲和伏羲,就在伏羲和女娲走投无路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巨龟,巨龟对伏羲和女娲说:“你俩准备好一些食物喂给我,然后你俩躲进我的肚子里,等天兵天将走了之后你们再出来吧。”

伏羲和女娲本是不愿相信的,但当时情况紧急,索性就赌了一把,按照巨龟所说的,伏羲和女娲找来了大量的食物喂给巨龟,然后双双躲进了巨龟的肚子里。由于巨龟肚子里有先前准备的食物,伏羲和女娲在躲避天兵天将的这几日也不至于饿肚子。等到天兵天将走了之后,巨龟便张口把伏羲和女娲吐了出来。当然各地传说内容多少会有些偏差就比如接下来我要写的“经文”(祷祠)中,和我从同学口中听到的传说就有许多差异。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感谢巨龟,修了巨龟像进行参拜供奉。感谢巨龟保住了我们的祖先。

再往太昊陵深处走去,会看到一座巨大的山包,山包周边被扔满了还未燃尽的香和纸元宝,相传这里埋着伏羲,所以每到节日都会有人来祭拜。

太昊陵的两端侧门里有着祈愿树和岳飞像,顾名思义,祈愿树上面系满了红丝带,每一根红丝带上都是祝愿和求姻缘。

岳飞庙里面的院子里,跪着秦桧和秦桧的家人王氏,每个去参拜过岳飞的人,都会自觉地走到秦桧面前用手拍打着秦桧,寓意着驱赶自身的不适。

1993年,考古学家在淮阳城东南八里处,发掘出了距今45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宛丘古称遗址;为历史传说做了有力的佐证。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中解释道:“传说中的太嗥(同昊),比炎帝稍晚一些,太嗥,号伏羲氏.......,据记载应该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了。”

因此太昊陵每年农历仲春二月有盛会,俗称“二月会”,也称“人祖占会”。由此推论,祭祀伏羲的活动在汉以前就存在是很有可能的。农历二月二;按我国民俗是“龙抬头”之巳据传太吴仪羲氏“人首蛇身”、“龙形”、“蛇躯”、“鳞身”、“即以龙为图腾”。

二月会期间;每日有数十万伏台子孙,远自安徽、山东、河北、湖南等省,云集于此朝祖进香。他(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旗杆”,肩挑“花篮”,唢呐声声;锣鼓阵阵,鞭炮齐鸣,香烟缭绕,十分壮观。香客们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蜗为“人祖奶奶”,虔诚叩拜。焚香祭祖后默默祷念(求子、医病、祈安),大凡祭祖进香者,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进香后添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祖宗香火不断;子孙兴旺,繁荣昌盛。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神话故事和今天我们要讲的泥塑没有很大的联系,如果你要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女娲作为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母性之神。在上古时期就有各种关于女娲的传说,其中大家耳听闻祥的莫过于女娲捏土造人。

相传伏羲、女娲成亲后,感到世界上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十分冷清。于是就用黄士捏起小泥人来,捏了许许多多,居然一个个都活了,一群群离开家独立生活去了。有一天突然下起暴雨;伏羲、女蜗急急忙忙收拾那些可爱的泥娃娃;最后剩下一些已来不及收拾了,急忙拔下柳枝把他(她)们扫进洞里,谁知慌乱中没轻没重,碰坏了一些泥娃娃,于是世界上便出现了许多壮壮实实黄皮肤的人,但也有了少数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女娲“抟土造人”并使男女交合,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于是后人尊女娲为“神媒’,或“高媒”,奉为母性始祖和管理婚姻之神。

这个装有泥娃娃的洞被后人称为“子孙窑”

子孙窑”相关的传统习俗便是“拴娃娃”。求子者(多为妇女、老人),向“送子老奶”虔诚祈祷并作出许诺后,求得一个泥娃娃(男性),系上红头绳(拴走之意),藏于衣服下,边走边轻轻呼叫“留”、“锁”、“来”之类的吉祥名字,到家后;把拴来的娃娃置于被中或枕下。若果真得子,求子人须按许诺向“老奶”还愿,并奉还两个泥娃娃,以供他人求子之需。这一习俗,在河南民间极为普遍,至今,豫西、豫北、豫东各地农村,仍留存有“奶奶庙”、“娘娘庙”、“老奶庙”。

泥娃娃在这时也就慢慢的发展了起来。

淮阳的泥塑更多的是小巧有趣的泥泥狗,具有观赏价值,而泥娃娃则具有祈愿因素,所以一般在庙会的摊位上只看得到泥泥狗,泥娃娃却需要到庙宇中求得。

泥泥狗的主要产地集中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东的十二个村庄内,这一带南距古宛丘遗址八里,至太昊陵却仅仅只有两里。从古城遗址由西往东,向太昊陵集中。

这十二个村庄分别是:金庄、武庄、陈楼、前下楼、后下楼、史庄、许楼、段庄、金庄、刘庄、五谷台、白王庄。

这其中让人费解的是,在淮阳区其他的西、南、北三个方位,自古以来均无制作“泥泥狗”的艺人。这其中是和远古东夷子孙不违祖宗,天下八方,只认定东方为主、为源的部落聚集区域有关,亦或者是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泥泥狗的形状各异,有些是半人半猿、人兽同体,有些则是长着九个头的鸟,两个头的狗。还有一些“猴头燕”以及“人面猴”等等怪异、奇特的禽兽造型。

在面对这些超自然的怪异形体;和那些令人费解的点线符号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兽共存的旷古时代。万物有灵,神人合一,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那时的·人类意识中还不具备从自然的客体中完全分离开的能力,自身的脆弱与主存的欲望,使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在他们看来具有很大威慑力的飞禽走兽身上,并把它们“神格化”,视为有灵魂的载体,于是乎产生了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精灵、魔力的“图腾”崇拜。而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征的精灵“图腾”历经了数千年,伴随着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动而遗存下来,成为史前“图腾文化”的子遗。

就是这种造型古拙、荒诞的泥塑玩具,被当地人称作“泥泥狗”。它出现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的庙会中,成为人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之物。

小时候我家中也够买过泥泥狗,泥泥狗不仅可以用来观赏把玩,还可以当成哨子吹,每一个泥泥狗的头部都会有一个小孔,尾部像一个哨子一样,内部中空。既能吹又能玩,小时候对它也是相当的爱不释手。

把泥泥狗拿在手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泥泥狗的特点。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