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54.海底捞星后续(3 / 4)

“海底捞星”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成功设立海底养殖保护区,不过安排了水下作业机器人,由它负责每天巡视养殖区和周围海域,将海底情况实时上传。

等又过了几日,养殖户打捞完养殖的经济贝类,众人便纷纷停止捕捞作业回到岸上。

此时光打捞上的海星就有二三十万吨,被渔民、养殖户们娴熟地装在网兜里,摞在渔船上。

不只海底散养的贝类遭了灾,养殖户养在箱笼里的蛤蜊、牡蛎也能被海星打开吃掉肉。

它作为没头脑动物,似乎所有的神经反射弧都安排在了吃上。

这些海星大部分是“多棘海盘车”,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海星。

严格来说,它虽然为祸一方,但并不算是入侵物种,它也有天敌存在。只能说是当地势力异军突起的海底地头蛇。

渔业等有关部门分析过海星泛滥的原因,除了近年来沿海水温偏低更适宜海星生存繁衍外,人工大量养殖它的“口粮”、它每次产卵250万粒的强悍繁殖能力,都是让它数量庞大的原因。

在它有限的认知里,找到一处食物丰茂的“风水宝地”大快朵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不能理解人类对它入侵之举的愤怒。

海星市场并不大,它的味道并没有鲜美到被广大吃货同胞盖章认证,只是小众美食。因此它的市场需求不多,价格也完全无法弥补被吃掉的鲍鱼、扇贝等经济贝类的损失。

至于“开盖神器”白泥蚂,也许是人类目前缺乏对它的了解,它几乎除了惹人厌弃,没什么价值。

海星好歹可以吃,可入药,外表看着还算赏心悦目,它呢,像个软塌塌的鼻涕虫,有毒不能吃不说,还怪丑的。

被拖地网打捞上来的白泥蚂全员被海洋研究院派人来打包领走了。

离开时,唐溱溱和老酒两方各自购买了一些海星带回去,毕竟它作为一味中药,还是有不错的药用价值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