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71章水和油(3 / 4)

一群在十字街头议论布告的士族子弟压根就没有关注王三郎等人,就像是虽然在这一刻同处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但是穿锦袍的和穿麻衣的,身上洁净的和满身泥灰的,就像是遥远的海角和天涯一样,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就像是水和油,即便是暂时混杂在一处,也会渐渐的分离。

……(··;)(··;)……

长安之中,十字街头掀起的波涛,逐渐的蔓延。

还在官场之中的,或是在长安左近的士族子弟,多少能够快一点的感觉到,但是有些『隐士』,就没有办法说那么消息便利,迅速察觉了。

汉代,一直都有推崇隐士的习惯。

归隐与隐士,原先是应该是一种比较追求自由的个人行为,也是华夏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汉代动不动就归隐的现象很严重。

唐代也很多,明朝就好多了,因为有个朱元璋……

老朱同学爱翻脸,所以明朝隐士也是高风险……

在二十四史当中,汉代就有专门为归隐者而作的《后汉书·逸民列传》,这可是列传啊,所谓列传者,便是『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就足以说明在这个时间点上整体社会对于隐士的态度了。

或许是因为官方对于隐者的认同,又或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推崇,所以不仅是《后汉书》当中有,《汉书》里面也有大量的关于隐士的传记。

隐士的理论基础,大概就是因为某个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但是这个人说过的话太多了,他基本上一生都在说话,所以有时候各自的话有各自的意思,连他自己都未必全数都记得住……

所以在汉代,尤其是在王莽时期,『……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这些归隐者,大部分人都是士,可以说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儒家大佬。因为儒家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优则仕』,然后在难以做到『兼济天下』的时候,便可以光荣的甩一甩袖子,然后表示『独善其身』,躲到山林之中,『不立危墙之下』。

尤其是在官吏之中,端起碗吃饭的时候说凑合,然后稍微有些不妙,便是立刻将碗一丢,『归隐』乡野……

当然也有一些天性使然,性情冲淡之人,就像是后世之中也有许多人是社交恐惧症,人一多就不自在,所以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隐居。这些人有能力为官当时并没有当官,甚至对于当官相当的排斥,算得上是隐士行列当中的较为纯粹的那一种,不管外界情况如何变化,他们一辈子都不愿出仕,始终是处于归隐的状态。

这种真隐士,数量其实不多,在整个的华夏历史之中,整体也较为少见,绝大部份的『隐士』只是『身处江湖,意在高堂』,稍微见到了一些好处,立刻就是真香了得。

殷陌就是等待『真香』到来的那一个人。

『往日兮,仗剑关中,今日兮,挥毫竹林。煮酒兮,诗画为伴,归隐兮,得养残龄……』

殷陌笑呵呵的高举酒爵,言辞之中也不失豪迈,颇有些看破红尘的味道,当然,如果说殷陌怀里不搂着个美姬,那就更有隐士的味道了。

大隐么,便是如东方朔所言,『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所以当下殷陌没有奔向钟南山,因为怕撞见了斐潜,钟南山便是在蓝田左近。于是在长陵之外的竹林之侧别院之中,一边饮酒,一边高歌……

不管是哪个朝代,养一个美女的价格都不低。

可是殷陌却不太在乎这个花销。赚钱么,不就是用来花的么?不趁着现在人还未老,只是微软还未松下,好好享受一番,难道还等着年龄大了再对着子孙袋空流泪么?

再加上此处又是自家别院,更不用忌讳什么,于是乎殷陌更加放得开,在厅堂之中,便是恨不得将自己的大头小头都扎到美姬之中。

美姬也是分成三六九等的。越是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自然价格越高,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嗜好者,会选择一些特别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