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章 见日(2)(1 / 2)

三日后。

同样的后厨小院。

“我王三活了四十余年,什么事情没见过,竟然相信一个说大话的小子。小子儿,你是不是不想在这儿混了?”王厨昨天早早得准备好了食材,足足等了一天的时间,要不是为了他的小舅子,何时干过这种没面子的事,当然被官府叫去问话不算。

“王大厨,兴许什么事情耽搁了,您不相信我这个店小二,总得相信韩小将军不是?他说三日来,但是军营里也不是他说了算,要不再等几天?”李青白好言相劝,其实心里也没底,但不是担心他们不来,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怕的是韩明这厮可别捅了什么篓子。

再显贵的人,有人巴结,也有人看不惯,事物总有两面性嘛。

韩明被人穿小鞋了。

话说王澄和韩明回营房以后,就开始着手调查厨子,近几个月又是干过狱卒的,有这两个前提条件,他们很快锁定一个人。

晚上俩人偷偷起夜找值班的曾经是狱卒的厨子喝酒,谁知被人告了,俩人关了一天禁闭。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大意是说,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这样的队伍才有战斗力、才能打胜仗。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都要规定得明明白白。

当时招兵买马主要通过“征兵制”和“军户制”两种途径。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史料记载,征兵制在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会大量征兵,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木兰诗中的“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说明其家很可能是军户。

当然二者各有优缺点,后来的学者们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了。

话说回来,举报韩明的是因“军户制”而来的士兵,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好男儿志在报国,奈何此人志不在此,这就是所谓的‘强扭的瓜不甜’吧,不想来不得不来的人尤其看不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人,韩明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他爹是韩将军。

虽然军令如山,纪律如铁,谁让他爹是韩将军呢。因此偷喝酒这件事情被大事化小,小事化小,只关了一天禁闭。这个禁闭就是专门给这些贵族兵们搭建的一座只有门没有窗户的屋子,要是一般的兵犯了事,最起码三十军棍起价。

然而,韩明这厮不死心,竟然瞒着王澄又来找这个狱卒厨子,要说这个厨子吧,也不知是馋这口酒还是怕韩明这尊大佛,俩人竟然又喝了起来,结果又被告了,这次关了两天禁闭。

出师未捷身先死,韩明“阵亡”了。

王澄倒是想去套个近乎,苦于没有机会,所以又等了两天,干脆让韩明假装拉肚子,以单独熬粥为由,白天光明正大的进了厨房,大大方方的跟这个狱卒厨子聊天。

估计是被反复敲打过了,这个厨子嘴很严,在有限的时间内套出有用的信息很少,但是王澄会观察微表情啊,他从对方闪躲的眼睛,偶尔停顿的动作和稍微不自然的语气中判断,此人肯定知道某些事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