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13章 出手布置(3 / 3)

紧接着,李不凡从茶几上取过一枚鱼符,然后让姚启德再去找一根银线。

所谓鱼符,通常是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

鱼符早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但其作为一种身份象征,放入鱼袋中作为一种确定的制度,则是到唐代才确定下来。

唐代的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

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比隋代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证要完整得多。

鱼符分为三种:一为“铜鱼符”,二为“随身鱼符”,三为“交鱼符”。

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渊的一项发明。

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

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内廷,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

左右符的数量不一定对等,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很快,姚启德找来了一根银丝线。

李不凡用银丝线将鱼符穿起来,然后结出一个特定的绳结。

接着让姚启德找来一把活动人字梯,将鱼符系在了古董店六星拱月中间那一盏最大最亮的灯上。

抬头望上去,由于银丝线不易察觉,就好像是鱼符漂浮游动在灯下。

细心的话还会发现,鱼符鱼头正对着假山砌台中的三足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