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笔趣屋-笔趣阁小说网>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五百五十六章 不可能三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五十六章 不可能三角(1 / 4)

万历十年大明一共流入650万银,万历十一年,即便是近海海贸没有增量,可现在多了一个远洋船队将白银带了回来,这一次远洋的贸易,大明船队带回了323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万历十一年的白银流入可能会增大到千万级别,而今年大明只能轧印250万银,这就意味着白银会在各大市舶司、京堂南衙松江府广州府等地,发生更大规模的堰塞。

欠的债更多了。

白银其实不太方便流通,因为银裸子需要找零,这就要鉴别真伪,同时还要将银子剪开找零,非常的麻烦。

如果要花银子,出门就要带三样,剪子,还有戥子和蜡块,剪子剪银子,戥子是一种小秤,到厘,两钱分厘的厘,在大明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

蜡块,是用来沾银屑的,也就是剪银子掉下了的银子碎屑,积少成多,等到累积起来,再融化锻造。

再日常使用中,要背着这三样出门,防止出现缺斤短两,大宗贸易里,白银造假,那大明工匠真的是巧夺天工,这些手段实在是太多了,大宗交易里,要把每一锭的银子都剪开,防止有内嵌。

所以,白银不便流通,银币才是货币。

疏浚白银,就是将白银进行对流,从南方对流到北方,从城市对流到乡野之间,这非常非常的困难,其他不论,白银轧印银币这第一道关,就很难。

一年只能轧印250万御制银币,大明这么大,这么点银币够干什么?

“这真的是一个幸福的烦恼,以前是没银子花,现在是银两太多了。”朱翊钧收起了手中的奏疏,对着冯保说道:“让鸿胪寺少卿高启愚,以及徐九皋前往天津州,迎接大明勇士的归来。”

朱翊钧当然不会苛责皇家格物院,更不会觉得格物院无能,这年头也不会有人觉得格物院的五经博士也不过如此,五经博士个个都是神仙人物,格物院真的已经尽力了!

大明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才!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高启愚曾经坐着大帆船前往了泰西,并且周游列国后回到了大明,而徐九皋是大明第一任环球航行的船长,现在同样在鸿胪寺任少卿,是高启愚的佐贰官。

高启愚、徐九皋、刘吉、陈天瑞,就是大明现在远洋商贸的中流砥柱,而前两者在朝堂上,要保证对大明开海政策形成关键影响,不让大明开海发生之前翻烧饼的局面。

大明不能再失去海洋了。

光是皇帝、朝廷、大明经济对白银的依赖,再次禁海,就成为了自己抹自己脖子的自杀行为,还不如找根绳去后山上吊直接。

万历十一年五月七号,高启愚、徐九皋二人,接到了刘吉和陈天瑞。

前去接船的还有宫里的三号人物李佑恭,李大珰出宫的时间比在宫里的时间还多,他来接人,或者说接银子。

船队还有一名随行的提督内臣名叫陈增,二十一岁,他是皇帝的陪练小黄门之一,陈增在船上就负责一件事,带着番子,看好皇帝陛下的银子。

按照大明宫廷三马分肥的原则,陈增看好的银子里,有十分之一将会落入陈增和他带领的番子手中。

陈增的大哥是陪练里小黄门最厉害的那個人,也就是李佑恭,李佑恭能跟骆思恭打个平手,而骆思恭的实力仅次于陛下,可以用弓马娴熟来形容,李佑恭可以左右开弓,他也有一部分的军事天赋。

大明宦官里有军事天赋的也不算少,比如郑和,比如刘永诚,比如西厂总督汪直。

皇庄的经营也是如此,冯保带领的皇庄,十分之一的盈利,会作为绩效分发给宦官们,张宏则是管着宫里的账本,内帑太监崔敏是张宏的义子,张宏这个派系,主要管着开海投资,这部分的盈利的十分之一,归张宏分配。

皇帝不允许宦官从宫外拿银子,但允许宦官们从皇帝手里拿银子,所以现在的宦官,主打一个油盐不进。

贪能贪多少银子?正统年间,王振搞得天怒人怨,一千两银子就能和王振吃顿饭了。

朝中大臣给冯保的盐引,一次也就一百两银子。

权力最大的是冯保,分红最多的是张宏,李佑恭这一系人马,最为辛苦却也是拿的最少的,他们之前其实没什么银子可以去分,现在终于有了远洋贸易的盈利分红了。

李佑恭亲自带着人来到了天津卫,接船之后,和陈增聊了几句,立刻眉开眼笑了起来,宦官没有儿子,这让他们对银子格外的执着,这一次,分红超过了15万银。

“现在,兜兜转转,问题又回到了以前那个问题了。”高启愚看完了账目,终究是摇了摇头。

那么负责提领船队的刘吉和陈天瑞等人,就没有银子分吗?

船上这一批文官,是提前拿,船上带谁家的货,带多少,怎么带,多少价格扑买,都是刘吉、陈天瑞等人说了算,所以,他们其实也捞到了银子,只不过具体捞了多少,只有天知道。

刘吉和陈天瑞等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捞了多少银子,因为有些东西价值是不太好衡量的,比如名望,比如人脉,比如对社会资源的掌控,比如青史留名,这些又是多少银子可以买得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