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笔趣屋-笔趣阁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430章 以万物为刍狗,权斗不看苍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0章 以万物为刍狗,权斗不看苍生(2 / 4)

“从吉林的白菜,五毛钱一斤出货,没算各道贩子的利润,成本就是毛钱了。”

“几道贩子转手的利润,赚三块五,不算高吧,这样成本就是15元了。”

“而且,朝廷非常注重食安,对于使用药剂量严格控制,不能给大白菜上药,储存难度巨大。”

“储存库一斤成本,最少需要5元钱。”

“再加上用药成本、运输成本、每斤再加一元钱,就是21元了。”

“批发市场的老板,最少赚两元一斤,因为这其中是有损耗的,比如白菜干了,水分蒸发掉秤,所以赚两元钱,都没什么利润的。”

“成本就涨到了23元,各级包装成本,再加1元,就是24元了。”

“菜贩子的利润,毛利润要达到50%才有得赚,因为他们是最后一道,卖不出去、菜被挑烂了、摊位费、人工费、贮存费等等成本,净利润已经很低了。”

“所以,一斤白菜卖44元,这还是朝廷补贴了结果呢,不然要卖到48元,甚至50元,整个产业链才有得赚。”

平壤知府如实道:“您想说,为什么汉城物价就低?”

“因为汉城周边就种植白菜,所以价格低。”

“平壤种不了白菜,附近都是山脉,不搞种植,搞畜牧。”

“您去了汉城就知道了,平壤的肉价,要比汉城低的。”

“平壤是新鲜瓜果类比较贵。”

“汉城是肉食比较贵。”

朱厚煐总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这笔账好像不是这样算的。

汉城物价就低,釜山物价更低,就平壤是后妈养的?

其实,平壤知府没敢说,平壤有一笔税,叫回流税,这笔税不是人头收,而是收顶级商家的税。

比如说,不收菜贩子的税,却会收批发蔬菜的店铺税,是要严格保密的。

这笔税金额巨大。

主要是当初建设平壤时的资金,以及倾斜资源,让人口回流这笔费用,都转嫁在每一个在平壤工作的百姓头上。

朝廷有一本账,往平壤砸的资源,约合二百亿元,建设费用、杂七杂八的费用,在二十亿左右。

这笔钱总要回本的。

就设下了这个回流税。

这个税,只有平壤在收。

所以平壤物价奇高,高得令人发指。

可不管谁来算,知府这笔账都很合理,人家也说了,别和汉城比,汉城的肉食贵呀,咱们平壤肉便宜。

还真没错,平壤肉价是便宜,但就差一块钱!

平壤肉价:鸡肉6元,鸭肉4元,猪肉11元,牛羊肉27元,驴肉马肉35元,牛奶一斤6元,鸡蛋一斤3元。

这不对呀。

平壤北面全是牧场,运输成本又比较低廉,路运货运都行,成本并不高的。

汉城就不一样了,要靠朝鲜北部供应肉食,

运输成本要远高于平壤。

平壤确实肉价低,但仅仅低一元钱,算什么低。

等等,肉价确实低一点,但牛奶鸡蛋价格高呀,这里面有鬼呀。

哦,肉价低了一元钱,却在蛋奶价格上找回来,真会算账啊。

平壤知府又给朱厚煐算了一笔账。

从运费,到人工成本,各家利润算了一笔详细的账,朱厚煐听得细致,跟着点点头。

猛然,他又觉得自己被忽悠了:“你叫曾铣?景泰六十年进士?”

“正是微臣。”

曾铣年仅二十岁,就荣登进士第,二榜第十七名高中。

在中枢观政一年之后,主动到地方从科长开始干,屡屡得到晋升,年纪轻轻就执掌一座超级大城市,做平壤知府,兼任平壤市长。

朱厚煐看着他:“孤记住你了。”

“谢千岁牢记。”曾铣也有意思,换了其他官员,直接说回流税就完了,偏偏他就不说。

朱厚煐让他滚了,生气。

接连几日,他都派人去走访,却解决不了平壤奇高物价的谜团。

中枢这些年为什么默不作声呢?

仿佛不知道平壤的奇高物价,还是故意视而不见呢。

这里面肯定有鬼。

他详细调查了地方志,发现平壤物价变得奇高无比,是从景泰五十六年开始的,景泰五十年之前,这里只是一座小城市,是老皇帝画了一个圈,然后这座城市就崛起了。

到了景泰五十六年时,人口正式突破两千万,物价就开始暴涨。

中间平壤百姓也闹过,也流失过人口。

朝廷发了些补贴,但杯水车薪。

后来平壤百姓都认命了,不闹了。

朱厚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此奇高无比的物价,平壤房价居然比汉城低很多,是全国同等级城市中房价最低的城市。

这就有意思了。

以这边的高消费,房价应该跟着涨呀。

更奇怪的是,摊贩的利润,还真跟曾铣说的差不多,不太高的,所以摊贩和打工赚的钱差不多。

这些年,有人离开了平壤,也有人又回到了平壤。

因为汉城房价连年走高。

到了今年,汉城好地段的房价,已经到了3500元一尺,而平壤好地段的房价,才2000元。

从景泰六十五年之后,汉城房价连年疯涨,平壤可没涨,维持平稳,最多跑赢通胀。

所以,有人回流。

汉城物价是很香,房价却让人吐血。

平壤物价是高,但房价是真香。

朱厚煐决定去平壤附近的城市去看一看。

却在景泰六十七年十月初九,平壤附近的胜湖发生大地震,预估在级左右。

地震发生之时,整个胜湖,断掉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地震之时,朱厚煐尚在平壤,平壤震感极为强烈,也出现了大桥出现裂缝、有楼房倒塌的事故。

但电话线路没断。

中枢收到地震消息后,立刻组织人救援。

朱见漭亲自给朱厚煐打电话,让他坐镇胜湖,跟随胜湖百姓攻克难关。

同一时间,内阁首辅刘大夏立刻动身,坐镇胜湖。

朱厚煐肯定不想去的,他也担心有余震,万一他刚到又塌了,他可就倒霉了。

所以他磨磨蹭蹭地往胜湖方向走。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平壤府知府曾铣,骑着自行车去胜湖坐镇,亲自组织救援。

他一直以为,曾铣是个贪污犯,平壤奇高物价和他有关,却没想到,曾铣居然身先士卒,敢去灾区坐镇。

要知道,受灾的灾民情绪可不稳定,处置不好,发生民变,中枢还会迁怒官员,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可相对应的,大灾意味着大济,意味着发财的机会。

这年头还好一点,天子不用下罪己诏,景泰朝正在破除迷信,君权神授那一套,早就扫进垃圾堆了。

君权神授,能让君权变得神秘,但也和天灾挂钩,皇帝动不动就要下罪己诏。

现在,都是讲科学的年代了。

当初老皇帝破除迷信,朝中官员一致反对,因为破除了君权神授,皇帝就没了法统,还怎么统治大明?

老皇帝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统治,不在于法统,而在于人心,掌握人心,就能统治,丢掉人心,再有法统王朝照样灭亡。

所以,从景泰三十五年之后,朝廷就在逐渐破除迷信。

如今地震海啸飓风,皇帝根本就不用下罪己诏了,只要及时救灾就可以了。

皇权不再神秘,但也无人敢染指皇权。

朱厚煐可不敢深入灾区,而是在空旷的野外搭建帐篷,做临时指挥所。

他亲自指挥。

而实际指挥人则是曾铣。

他发现,曾铣非常有才华,指挥得当、妥善,处置事务十分有条理。

在胜湖呆了两天,朝鲜各地的志愿队都来了,有了充足人手后,很快遇难人员也统计清楚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